雷鋒不停轉換崗位的過程,也是不斷選擇、決策的過程。為什么雷鋒每次擇業都獲得了成功?這取決于雷鋒的擇業觀。
雷鋒在農場開拖拉機的時候,每個月可以拿到32元錢;剛到鞍鋼做學徒時,每月可以拿到22元錢;參軍后,每月可以拿到6元戰士津貼。從收入看,雷鋒的每次“跳槽”都是在貶值。而在雷鋒看來,這并沒有什么不值得。在鞍鋼,當老工人師傅問他為什么要來鞍鋼時,他說為了“1070”!“1070”就是當年定下的鋼鐵指標。說到為什么要參軍,他說保家衛國,人人有責,能成為一名國防軍戰士,就是最大的幸福。可見,雷鋒每次轉換工作都不以“錢”來衡量,他看重的是自己的追求、目標、成長,是對國家和社會的貢獻。
雷鋒的擇業觀在今天也很有啟示意義。由于受到市場經濟的負面影響,不少大學生在擇業時明顯表現出實用的功利主義價值取向特征,將擇業的價值定位于金錢、地位等方面,較少考慮專業、興趣等其他因素。在調查如何處理“專業對口、興趣吻合與職業報酬”之間的矛盾關系時,問卷中設計了“假如現有工作專業對口但薪金一般,你是否愿意放棄它而選擇專業不對口、但高薪的職業”的問題,只有3.7%的大學生選擇“不愿意”;絕大部分都選擇了“較愿意”和“非常愿意”為了獲得高薪而放棄自己的專業與興趣。調查中,大學生在回答“您在選擇職業時主要考慮的因素有……”問題時,42.6%的大學生選擇了“收入高”。在設計的22個選項中選擇比例位列第三。在回答“畢業后最希望的工作地區是……”問項時,選擇去“東南沿海城市”的最多,占43.7%。在“你理想中的職業及相關因素包括什么”的選擇中,選擇“收入”的占77.8% ,選擇“就業地區”的占55.7% ,選擇“職務”的占34.2%,選擇“聲望”的30%。
大學生職業價值觀缺乏必要的社會價值關照[3],當前大學生在擇業時敢于積極追求個人價值、尊嚴和利益,自我意識、成就欲望、自我責任意識明顯增強,但與此同時,相當一部分大學生擇業的社會責任感相對減弱,表現出在擇業時過分關注個人利益和需要,關注西方式的個人奮斗和自我營造,甚至為了滿足自己的擇業意愿,不惜一切手段,滋生了嚴重的個人主義。在他們的職業價值觀中,對理應包含于其中的社會價值觀缺乏必要的關照。
在條件下,人們的職業選擇更多了。不同的人有不同的擇業觀,價值觀。對于年輕人來說,看重什么、把什么放在擇業的首要位置是決策之本。在很多情況下,工資的多少和事業的重要性之間并非是一定成正比的。而且,一個職業給人帶來的回報除了工資之外,還有歸屬感、榮譽感、社會地位、成長、休閑等很多方面。對于年輕人來說,能夠帶來更多鍛煉和經驗的職業就是好職業,但一些有前途的事業,起薪常常不是很高。現實中的決策難就難在這里。
雷鋒曾經說過,人活著要吃飯,但是吃飯不是為了活著。換句話說,職業,不僅僅是為了解決吃飯問題,它是每個人實現個人價值和為社會做出貢獻相統一的主要方式和途徑。理解了這一點,就能理解“人的生命是有限的,為人民服務是無限的。我要把有限的生命投入到無限的為人民服務中去”的境界。
隨著高校的擴招,大學生越來越多,這所帶來的就業壓力逐漸成為社會關注焦點,大學生在選擇職業時都會受到一定動機的支配,而擇業的動機一般都是由價值觀決定的。價值觀在職業選擇上的體現,就是“職業價值觀”。大學生的職業價值觀是他們人生價值觀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它使學生的擇業行為帶有一定的選擇性和指向性,對學生的擇業決策起著指導性和決定性的作用。同時,職業價值觀也影響到學生在某個具體工作中的態度,影響著他們以什么樣的姿態投入到新的生活和工作環境中。當代大學生的職業價值觀在日趨激烈的就業壓力中已發生了巨大的變化,這對我國高校價值觀教育來說是一個巨大的沖擊和挑戰,大學生職業價值觀的改變不再是某個高校的個案問題,而已演變為一個社會問題。價值觀的合理與否直接影響到一個人的人生方向,通過對雷鋒職業生涯和職業價值觀和研究,引導教育大學生樹立正確的就業觀,適應就業形勢,滿足社會需要,以促進畢業生及時、充分、順利就業,對于高等教育的健康發展以及社會的穩定都具有重要的意義。
大學生生活規劃及目標設定
時間:2023-09-18 13:0:08大學生個人未來工作計劃范
時間:2023-09-15 14:0:45大學生個人未來職業生涯計
時間:2023-09-16 08:0:36大學生未來計劃與目標范文
時間:2023-09-17 16:0: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