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加快創新發展,切實提高發展質量和效益
創新是引領發展的第一動力。必須把創新擺在發展全局的核心位置,貫穿黨和政府的一切工作,培育新的發展優勢,拓展新的發展空間,加快實現發展動力轉換。
(一)創新體制機制
體制機制問題是制約我省發展核心癥結。必須以更大決心和勇氣沖破思想觀念障礙、突破利益固化束縛,在重點領域和關鍵環節改革上取得決定性成果,實現全省發展環境根本性轉變。
深化行政體制改革。在不斷完善權力清單、責任清單的基礎上,推動建立負面清單,明確政府發揮作用的邊界,促進行政體制改革,優化行政流程,提高行政效率和效能。
堅持“多取消、審一次、真備案”的原則,持續推進簡政放權、放管結合、優化服務。進一步深化行政審批制度改革,能夠取消的全部取消。提高改革措施的協調性,做到縱向同步、橫向協調。做好已取消和下放管理層級行政審批事項的落實和銜接,加強事中事后監管。開展行政權力清理,做到法定職責必須為、法無授權不可為。
清理和規范事業單位、協會、中介機構等實質性行政權力,推進中介機構與行業主管部門脫鉤,整治“紅頂中介”。加快事業單位分類改革,對事業單位占有公共資源,特別是非辦公資源進行市場化改革。
減少政府對價格形成的干預,全面放開競爭性領域商品和服務價格。建立規范的地方政府舉債融資體制,防范化解財政金融風險。
進一步深化商事制度、市場監管機制等相關領域改革。積極推動電力體制改革,加快農村電網改革,理順農電管理體制。
全面開展公共資源配置市場化改革。堅持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決定性作用,在已經對集中供熱熱源、礦產資源和精深加工一體化、風能、光伏資源等公共資源實行市場化配置的基礎上,將其余醫療、教育、城市基礎設施、公共網絡資源、公共交通等所有公共資源納入市場化配置改革范圍,全部采取招投標等市場公開競爭方式進行配置。建立交易平臺,完善交易機制,健全交易制度,提高資源配置的公平性和透明度。加強監督檢查,嚴格責任追究,杜絕謀取私利、利益輸送。
創新實施“兩大平原”改革。堅持通過生產關系變革提高農業生產力水平和增加農民收入的改革總目標,繼續抓好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土地管理制度、農村金融服務產品、農業支持政策、農產品價格形成機制五大創新。
創新培育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引導鼓勵新型農業經營主體主動適應市場需求,完善種養加、產供銷、貿工農一體化合作機制,探索抵御市場風險的經營模式。深化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積極探索農村土地征收、經營性建設用地入市、宅基地制度改革途徑和形式,有效盤活土地資源。深化農村金融改革,創新金融產品和服務,完善農業保險制度,提高融資便利性,降低融資成本。全面落實糧食收儲等各項支農惠農政策,引導農業結構調整和促進農民增收。創新農產品價格形成機制。
深化國有企業改革。抓住中央企業全面深化改革契機,積極主動與駐省中央企業銜接,推動中央企業和地方國有資本合資合作,支持各類社會資本參與中央企業改制分離輔業和生產性服務業,承接產業配套,促進中央企業與地方融合發展。
加快地方國有企業改革,完善現有企業現代企業制度,推動整合重組和上市融資。新組建國有企業和國有控股企業按照現代企業制度要求設立,提高管理水平和競爭力。構建經營性國有資產集中統一監管體制,提高資產證券化率,引入戰略投資者,發展混合所有制經濟。推進煤炭、森工、農墾改革,加快建立與市場經濟相適應的管理體制。妥善解決廠辦大集體、分離企業辦社會職能、離退休人員社會化管理等歷史遺留問題。
加快非公經濟發展。充分發揮非公經濟的活力和在穩增長、促創新、增就業、擴稅收等方面重要作用,促進非公經濟持續健康發展。堅持權利平等、機會平等、規則平等,廢除對非公經濟各種形式的不合理規定,消除各種隱性壁壘,享受一視同仁的國民待遇。鼓勵非公企業參與國有企業改革,鼓勵發展非公有資本控股的混合所有制企業。完善中小企業信用擔保體系,創新融資模式,拓寬初創企業和小微企業低成本融資渠道。加快民營企業家隊伍建設。
創新投融資體制。推廣政府和社會資本合作(PPP)等投融資模式,鼓勵社會資本參與市政設施、公共服務等項目建設。發揮政府資金的引導和放大作用,吸引各類金融資本參與設立天使、創業、產業等投資基金,支持創新創業和新興產業發展。調整政府資金投資方式,對競爭性領域中市場失靈的特定環節,由直接支持項目改為更多地采用股權投資等市場化方式予以支持。構建多元化融資體系,加大在資本市場的融資力度。規范政府投資行為,制定科學的政府投資決策機制。
(二)發揮科技創新引領作用
創新驅動是破解我省結構性、資源性矛盾的根本措施和持久動力。必須深入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發揮科技創新在全面創新中的引領作用,提升創新能力,健全激勵機制,加快科技成果產業化,培育創新發展新動力。
提高科技創新能力。依托我省大專院校、科研院所、骨干企業等三支隊伍的研發力量,構建產學研金相結合的科技創新體系。強化企業創新主體地位和主導作用,加快培育一批創新型領軍企業,推動企業真正成為技術創新決策、研發投入、科研組織和成果轉化的主體。
深化與國家戰略有機銜接,爭取國家在我省布局重大科技項目和國家實驗室,推動企業技術中心和工程研究中心建設,打造技術創新平臺。堅持戰略和前沿導向,加強基礎研究和應用基礎研究,強化原始創新、集成創新和引進消化吸收再創新。做好科技創新專項布局,重視顛覆性技術創新,重點支持研發具有產業化前景的高新技術成果,加快突破石墨新材料、新一代信息通信等領域核心技術。支持構建產業技術創新聯盟,推動跨領域跨行業協同創新。
加快科技型企業發展和科技成果落地轉化。繼續實施千戶科技型企業三年行動計劃,支持科技型中小企業發展,形成一批具有較強競爭力的創新型企業。建設科技成果轉化平臺,推廣科技企業新型孵化模式,發揮哈爾濱、大慶等地科技平臺優勢,加快眾創、眾包、眾扶、眾籌空間發展。加強技術和知識產權交易平臺建設,建立從實驗研究、孵化、中試到生產全過程科技創新融資模式,促進科技成果資本化、產業化。
大力發展先進制造業。全面對接《中國制造2025》,全力抓好我省有產業基礎的17個行業,進一步提高“黑龍江制造”的競爭力和影響力。加快新一代信息技術與制造業深度融合,積極推進智能制造,支持企業開展關鍵核心技術研發和瞄準國際同行業標桿推進技術改造,促進生產方式向柔性、智能、精細轉變。
促進互聯網與經濟社會深度融合。實施“網絡強省”戰略,支持基于互聯網的各類創新,大力推進“互聯網+”行動計劃,發展物聯網技術和應用。實施大數據戰略,加快公共數據資源開放共享,著力推進數據匯集和發掘,深化大數據創新應用,在有條件的地區建設云計算數據中心集聚地和云計算應用服務基地。
大力推進大眾創業、萬眾創新。構建有利于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的政策環境、制度環境和公共服務體系。
完善創新激勵機制。深入落實省委、省政府《關于建立集聚人才體制機制激勵人才創新創業若干政策的意見》,下放科技成果使用、處置和收益權,完善科技人員創業股權激勵政策,提高科研人員成果轉化收益分享比例,讓科技人員在創新活動中得到合理回報。推進科研事業單位企業化改制。擴大高校和科研院所自主權,賦予創新領軍人才更大財物支配權、技術路線決策權。支持企業引進高端人才。拓寬創新投資融資渠道,切實用好國家中小企業發展基金和國家產業投資引導基金,引導社會資本和金融資本積極參與創新活動,發展天使、創業、產業投資。實行嚴格的知識產權保護制度,建立鼓勵創新的統一透明、有序規范的市場環境。
支持和引導大眾創業。鼓勵科研人員創業,支持高校、科研院所等事業單位專業技術人員在職創業、離崗創業。引導大學生開辦公司創業、合作創業、去有發展潛力和新商業模式的小公司工作創業。鼓勵農民成立農業合作社和農業產業化公司創業,支持農民自主創業和農民工返鄉創業。加強創業政策支持,放大財政貼息擔保貸款扶持作用,加大減稅降費力度,加強創業服務和創業培訓,建設眾創空間等創業平臺。支持高等學校周邊的創新創業園區建設。
(三)大力推進農業現代化
農業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實現現代化的基礎。要創新實施《黑龍江省“兩大平原”現代農業綜合配套改革試驗總體實施方案》,在提高國家糧食安全保障能力的基礎上,更加注重提高品質、降低成本,增強競爭力,推動農業發展方式從數量向數量質量并重轉變,建設農業強省。
提高國家糧食安全保障能力。堅持最嚴格的耕地保護制度,堅守耕地紅線,全面劃定永久基本農田,穩定提升糧食產能。搶抓國家實施“藏糧于地、藏糧于技”戰略等機遇,爭取將“兩大平原”納入國家糧食生產功能區和重要農產品保護區。實施億畝生態高產標準農田建設工程,大規模推進先進田間工程等農田水利設施建設、土地整治、中低產田改造,加快農業機械化,增強抵御自然災害能力,打造國家糧食安全保障基地。
優化農業結構。按照糧經飼統籌、農林牧漁結合、種養加一體的思路,加快構建現代農業生產體系。堅持市場導向,突出發展綠色有機農產品和優質高效作物種植,優化種植業結構,發展訂單農業。加快發展畜牧業,實施“兩牛一豬一禽”工程,加快建立規模化養殖、標準化生產、產業化經營、社會化服務的現代畜牧業生產體系,積極發展奶牛、肉牛、生豬養殖,適度發展肉(奶)羊、家禽養殖,加強檢驗檢疫和疫病防控,建設高品質畜產品生產基地,推動農業轉型。以保護和培育林區特色資源為前提,加快發展林下經濟。挖掘鄉村生態休閑、旅游觀光、文化教育價值,發展都市農業、觀光農業、休閑農業,拓展農業功能。
發展綠色農業。做好綠色有機農產品生產這篇大文章,健全和實施支持減化肥、減農藥、減除草劑等措施,建設全國最大、優質安全的綠色、有機農產品生產基地。推進農業標準化,健全從農田到餐桌的農產品質量安全全過程監管體系。加強知名品牌培育和保護,提升龍江綠色有機農業形象。
加快農業服務體系建設。完善現代農業科技創新推廣體系,加快發展現代種業,加強農產品流通體系,加快建設糧食收購公開透明電子商務平臺和倉儲設施。以網上銷售、精準農業、質量溯源監管為重點,實施“互聯網+農業”,推進農業信息化。
(四)構建產業新體系
創新實施《全國老工業基地調整改造規劃》,把產業項目建設作為構建產業新體系的重要手段,創新發展“十大重點產業”,發揮優勢、注重多點培育,突出國內有總需求增長空間和龍江有競爭優勢的重點行業,加快產業層次向中高端邁進,重塑產業競爭發展新優勢。
優化工業結構。加快信息化與工業化深度融合,推動工業轉動力、轉方式,促進工業提質增效、升級擴量。以創新為驅動,堅持“改舊上新”,推動小企業上規模,大企業做大做強。堅持擴大增量帶動工業結構調整,通過存量擴張、引入要素、高新技術成果產業化、資源開發和精深加工形成新的增量,構建以高端裝備制造、資源精深加工、戰略性新興產業為重要支撐的產業新格局。
積極發展高端裝備制造業。支持重點裝備制造企業,大力推動技術創新、產品創新,促進裝備制造業高端化,重點發展電力裝備、航空航天裝備、軌道交通裝備、高檔數控機床和機器人、汽車、農機裝備、海洋裝備等產業。
加快發展資源精深加工。食品工業和玉米精深加工業,要突出發展適應消費升級的高端乳制品、畜產品和食品制造,建設大型玉米深加工項目,健全市場營銷體系,實現跨越式發展。石化、煤化工,要爭取在大慶和煤城布局石化、煤化工重大項目,延伸發展精細化工。礦產精深加工,要推動礦產資源開發和精深加工一體化發展,打造高端石墨和鉬產業,形成雞西、鶴崗石墨新材料產業集群和大小興安嶺鉬產業集群,深度開發銅等礦產資源,延長礦產資源精深加工產業鏈。加快天然氣開發和利用,建設現代化煤礦,開采新的煤炭資源。林木加工,要用好境外木材資源,加快發展林木精深加工。
培育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加快新產品、新技術研發應用,突破工程化、產業化瓶頸,推動衛星應用、新材料、生物醫藥、新一代信息技術、空間探測技術外溢等成長性比較好的戰略性新興產業和高新技術產業加快發展,搶占經濟和科技制高點。
多領域多角度發展服務業。落實加快發展現代服務業行動,拓展新領域、發展新模式、推廣新業態,擴大供給規模,提高服務質量。
促進生活性服務業向精細化和高品質轉變。大力發展特色旅游業,不斷拓展境內外旅游市場。加快發展健康養老服務業,提高社會化產業化水平。推動傳統商貿服務業轉型升級,加快大型批發市場、農資配送中心等流通體系建設。促進電子商務等新型業態發展。
推動生產性服務業向專業化和價值鏈高端延伸。優化金融生態環境,發展金融組織,創新金融服務產品,著力加強對中小微企業、農村特別是貧困地區金融服務,充分利用資本市場,增強金融對經濟社會發展的支撐能力。積極發展現代運輸方式,布局建設現代物流、郵政等基礎設施,構建社會化、專業化、信息化現代物流體系。加快發展研發設計、融資租賃、商務咨詢、服務外包等生產性服務業。推動制造型企業中的生產性服務業分離分立,走向專業化和高端化。創新發展生產性服務業,實現服務業與農業、工業等在更高水平上的有機融合。
(五)加強基礎設施建設
基礎設施建設是經濟社會發展的基礎,對穩定經濟增長、促進民生改善具有重要作用。必須進一步加大投資力度,加快補齊短板,實施一批拉動效果好、承載能力強、技術先進的重大項目,構建交通、水利、城鎮、能源、信息等重大基礎設施網絡,增強對經濟發展引領和支撐能力。
構建現代綜合交通運輸網絡。既要發揮交通運輸對經濟社會發展的促進作用,更要挖掘和發揮交通運輸網絡的先導作用,構筑以哈爾濱為樞紐,各種運輸方式緊密銜接、廣泛覆蓋、快速通達的現代綜合交通運輸體系。
鐵路,加快快速鐵路網絡建設,覆蓋全省50萬人口以上的城市,哈牡、哈佳、牡佳快速鐵路建成竣工,形成“哈牡雞七雙佳哈”快速鐵路東環線,力爭建成“哈大齊北綏哈”鐵路西環線,啟動遜克至烏伊嶺、呼瑪至韓家園子、饒河至創業等沿邊鐵路外環線建設,打造東環、西環和沿邊鐵路“兩環一邊”鐵路網。
公路,進一步完善公路網,在鞏固高速公路基礎上,重點向縣鄉和村級公路延伸。擴大高速公路及高等級公路通達范圍,圍繞哈爾濱都市圈,建設賓縣、五常、肇東、蘭西、巴彥、賓縣的高速環線,加快沿邊公路建設,繼續實施國省干線改造,形成“一圈一邊多線”為主的公路網。實現“縣縣通”高等級公路。加快農村公路建設,建設縣鄉路1萬公里、村級路2萬公里。推進綜合客貨運輸場站發展。
民航,完成哈爾濱樞紐機場擴建,建成五大連池、建三江、綏芬河、亞布力等新機場,完成牡丹江、齊齊哈爾、佳木斯等現有機場遷建擴建,建成一批民用及通用機場,航空服務覆蓋人口達到90%左右。
航運,通過PPP方式推進松花江7個梯級航電樞紐開發,實施重要通航河流主航道建設整治工程,加快重點港口建設。
繼續加強水利基礎設施建設。實施重大水利工程,加快全省水利設施現代化進程。提高供水保障能力,建成尼爾基引嫩擴建骨干工程一期配套、奮斗水庫、閣山水庫等重大水源工程,完成“三江”治理、建設“三江”連通等重大水利工程。增強抗災減災能力,完成黑龍江、松花江、嫩江等干流、胖頭泡蓄滯洪區和主要支流治理,實施界河防護工程,完善城市防洪體系。加大“兩大平原”灌區建設與配套節水改造力度,實現水資源高效利用。加強牡丹江、雞西、七臺河等城市水源地保護和水源工程建設。進一步實施農村飲水安全提質工程,全面解決農村剩余人口飲水不安全問題。
提升城鎮基礎設施功能。著力完善市政與公共服務設施,增強城鎮服務功能和集聚能力。推進重點城市地下綜合管廊建設,釋放城市發展空間。實施地下管網改造工程,提高城市供水能力。推進供熱體系升級改造,提升城市供熱質量。建設省級天然氣骨干管網,完善城市供氣設施。繼續實施哈爾濱等城市軌道交通工程,發展大容量快速公共交通系統。集中解決重點鄉鎮供水、供熱等基礎設施薄弱問題,加快建設海綿城市。
強化能源基礎設施建設。優化電源布局與結構,加快電力送出主網架建設,發展智能電網,增強電力輸出能力。加快城網改造,推進農網改造升級。大力發展清潔燃燒發電技術,適度發展大型熱電聯產和低熱值煤發電。繼續開發抽水蓄能電站。加快發展新能源,建設國家大型風電基地,積極發展光伏發電,在秸稈富集地區發展生物質發電,提高清潔能源比重。推進中俄原油管道二線工程和中俄東線天然氣管道建設,擴大俄油俄氣引進能力。
構建泛在普惠的信息網絡。實施“寬帶龍江”戰略,加快下一代互聯網布局,建設新一代信息基礎設施工程,打造全光纖網絡城市,推進互聯網進村入戶,推動互聯網提速降費,提升信息網絡服務能力。
四、統籌協調發展,不斷增強發展整體性
協調是持續健康發展的內在要求。增強發展的協調性,必須堅持區域協同、城鄉一體、物質文明精神文明并重、軍民深度融合,在協調發展中拓展空間。
(一)加快資源型城市轉型發展
資源型城市是我省區域協調發展的難點,必須創新實施《全國資源型城市可持續發展規劃》,把著力點放在大力發展接續替代產業上,依托現有產業基礎發展精深加工、延長產業鏈,發展新興產業,促進轉型發展。
煤城。要通過加快產業發展解決保增長、保就業、保民生、保穩定問題,以產業結構優化升級作為煤城轉型發展的主線,實施煤與非煤“雙輪驅動”,促進產業結構由以煤為主向特色化、多元化發展轉變。支持煤炭接續資源較多的城市加快大型煤礦建設,加快推進煤炭轉化重大項目建設,建設煤化工基地。推動利用焦化等煤化工產業存量延伸產業鏈,開發精細化工產品。加快發展石墨、綠色食品、鋼鐵、礦山機械、建材和服務業等非煤替代產業。切實抓好采煤沉陷區棚戶區改造,積極推動煤城職工就業再就業等民生工作,促進煤城盡快走出困境。
油城。要加快石化基地建設,發展特色、優勢替代產業。推動地方與大慶油田深化合作,實施重大石化項目,加快石化工業向精細化工延伸。要在汽車、新材料、新能源等方面培育替代產業,在現代服務業方面匯聚新優勢。
林區。要以大小興安嶺和長白山森林生態功能區建設,全面停止天然林商業采伐,加強生態保護,增強生態屏障功能。堅持林業經濟林中發展、林區工業林外發展,全力抓好生態旅游、森林食品、北藥等特色產業,推進礦產資源綠色開發。推進國有林區體制改革,增強適應市場競爭的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