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就近入學”實施過程中,各地都出現一些問題,其中學區劃分矛盾尤其突出。比如,在北京,大興區西斯萊小區被劃到南側步行約30分鐘的濱河小學,而分別位于其西南和東南的兩個小區的孩子,卻能越過西斯萊,到其正北方僅數步之遙的景山小學就讀。在南部兩個小區和景山小學形成的“品”字形結構中,位于中心的西斯萊小區偏偏被單“踢”出來,業主用“摳窟窿”來形容這種劃片方法;在南京,市民顧先生為了女兒的“就近入學權”,將建鄴區教育局告上法庭。
各地發生入學爭議的“家門口學校”,多是“好學校”??如果是所教學薄弱校,家長、學生估計巴不得不被劃進去。這樣說,不是說孩子、家長訴求不合理,而是想強調,圍繞“就近入學”產生爭議和矛盾,根源在于教育發展的不均衡。在教育均衡實現之前,這一矛盾將長期存在。如何解決爭議,事關孩子權益,也關系到社會公平。
最大的問題正在于,一些地方教育行政部門根據什么原則劃分學區,市民幾乎一無所知,只能被動承受。在5月29日《人民日報》的報道中,在南京教育系統工作多年的資深人士鄭先生坦言,“很多地方的學區劃分,基本都是教育行政部門按照一套內部的工作流程來操作。”而之所以這樣做,主要原因是這個問題涉及多方利益,教育行政部門擔心,越是社會參與越容易糾纏不清、議而不決。教育行政部門的擔心,一個基本假設是家長理性不足。事關眾人利益的決策,卻將利益相關人排除在外;決策過程內部操作,公開、透明無從談起。此時,如何保證決策科學、合理?“是否暗箱操作”,是一些人面對他們認為不合理結果時再正常不過的心理反應。今年年初,教育部副部長劉利民談及義務教育招生入學工作時,要求各地在廣泛聽取社會各方意見的基礎上完善實施方案,讓廣大人民群眾“看得懂、理得清、說得明”;他還表示,“不管是劃片過程、結果,還是招生過程、結果,都要把相關信息向社會廣泛公開”。用劉利民副部長的要求衡量,一些地方的工作差得還很遠。
第一,受生源人數等影響,多數學校對每年的招生區域都會適當進行調整,因此學區房的劃分并不是一成不變,在購買學區房之前,購房者最好事先向教育局、派出所等有關部門了解清楚招生政策的變化以及學區房的劃分情況,再進行區域購房選擇;
第二,購買學區房要特別注意戶口遷移問題,由于房主將原有戶口從房產所在的地址中全部遷出,購房者才能將家庭成員的戶口遷入,因此建議購房者最好在簽訂合同時,注明房主戶口遷出時間等問題。
第三,部分學校并不是剛落戶就能入學,還有部分額外條件,比如落戶年限達到后,才可入學,因此打算購買學區房的購房者,要盡早與教育部門了解情況,以免耽誤孩子入學。
2019年畢節中小學學區劃分
時間:2023-09-19 09:0:322019年安順中小學學區劃分
時間:2023-09-16 13:0:212019年遵義中小學學區劃分
時間:2023-09-19 18:0:042019年六盤水中小學學區劃
時間:2023-09-17 00:0: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