措,積極推進交通、能源、水利、電信等基礎設施建設。京沈客專遼寧段全線開工,興城至建昌、燈塔至遼中、盤錦港疏港等高速公路竣工通車。省重點輸供水工程進展順利。完成固定資產投資2.4萬億元。
不斷擴大消費需求,著力培育新的消費熱點,大力發展電子商務等新型商業業態,繁榮活躍城鄉市場,讓大眾消費“匯溪流成江河”。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達到1.18萬億元,增長12.1%。
努力開拓國際市場,加快建設跨境電子商務平臺,進出口總額達到1140億美元,其中出口588億美元。服務貿易出口增長6.9%。
堅持政策支持實體經濟、金融服務實體經濟的導向,促進實體經濟健康發展。對小微企業實行稅收優惠,減免稅款25億元;擴大“營改增”試點范圍,直接減稅55億元;取消和減免緩征行政事業性收費、減半征收部分保險金,為企業減負90多億元。加大金融支持力度,新增本外幣貸款3231億元,新增非信貸融資4855億元。這些措施實實在在為企業減了負、輸了血、增加了活力。
(三)深化改革開放,不斷激發市愁力。實現老工業基地振興發展,唯有全面深化改革、擴大開放。加快轉變政府職能,取消和下放省級行政審批職權783項,公開省政府部門496項審批事項清單。優化建設工程項目審批流程,大幅壓縮審批時限,啟動了全省網上審批平臺建設,提高效率,方便企業和群眾。
實施工商登記制度改革,啟動營業執照、代碼證和稅務登記“三證合一”改革試點,新登記公司制企業增長76%,形成了創業熱潮。深化國有企業改革,在解決國企歷史遺留問題、完善國資監管體制、健全法人治理結構等方面加大改革力度。
金融服務、戶籍制度、價格管理等方面改革取得積極進展,增添了發展動力和后勁。
抓住國務院批準設立大連金普新區的機遇,打造對外開放新高地。實際利用外資274億美元。對外直接投資35.2億美元。推進關檢合作“三個一”,口岸通關便利化水平明顯提高。
(四)實施創新驅動戰略,大力調整產業結構。堅持把科技、人才、信息化作為構建遼寧現代產業體系的先導要素來抓。深化科技體制改革,大力推進產業技術創新體系建設,一批關鍵技術實現重大突破,開發國際一流、國內領先重大裝備和產品57個。引進海外研發團隊206個。有效發明專利1.8萬件,創新活力不斷增強。
深入實施工業五項工程,70個重大工業項目建成投產。生物醫藥、新型材料、電子信息等戰略性新興產業逐步發展壯大,重點產業集群銷售收入增長10.1%。
實施加快服務業發展四年行動計劃,生產性服務業發展迅速,工業企業分立出生產性服務業企業1425戶。旅游產業發展呈現新局面,旅游總收入增長13.8%。
進一步鞏固和加強農業基矗面對嚴重旱災,在黨中央、國務院的親切關懷和大力支持下,全省人民同心協力奮起抗災,各級政府緊急下撥抗旱救災補助資金,科學調度水資源,加大種植業結構調整和農業保險理賠力度,努力減少因災損失。實施飲水安全工程,解決了120萬農村群眾飲水困難問題,受災地區群眾生產生活基本穩定。大旱之年,糧食產量仍達到350億斤,農林牧漁業全面發展。
(五)切實保障和改善民生,積極發展社會事業。在財政收支矛盾較大的情況下,我們最大限度壓縮政府一般性支出,竭盡所能增加民生投入。多措并舉擴大就業,實施高校畢業生就業工作專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