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舊時的蔚縣,一進入臘月,逢每月農歷的三六九,蔚州縣城、代王城、西合營等八大集鎮便開始熱鬧起來,而這個時候,集鎮上唱主角的便非窗花莫數了。
那時,集市上擺滿了窗花,地攤上用黑布襯底,上面也是窗花。趕集的老鄉們看了這家,再看那家,比比這家,再評評那家,看看誰家剪得最好,等到把整個集市上的窗花都逛個遍,才肯買下自己最喜歡的。
對于許多大姑娘、小媳婦,還有一些平素喜好剪紙的老藝人來說,這更是一次取經的好機會,當地人稱之為“看窗花”,并積久成習。年集實際上就是一年一度全縣窗花藝術的大檢閱、大評比、大交流,而正是這種群眾自發的大交流,使得蔚縣剪紙不斷推陳出新、人才輩出。
如今的蔚縣,集鎮窗花盛景已難與當年相比。但是,進入臘月,集鎮趕集之時,仍然是窗花最為風光的時候了。
亮子是伴隨蔚縣剪紙而生的一個老物件了。所謂亮子,就是賣窗花的人用木框做成窗戶樣的方格子,之后再糊上紙,在每個方格子上都貼上要出售的窗花樣子。簡單地說,就是用來呈窗花樣子的。臘月的集市上豎起的一架架亮子上貼滿了各種顏色亮麗的窗花,爭奇斗艷,供老鄉們觀賞選擇。一旦哪一個種類的窗花賣完了,賣窗花的人就把亮子上的那個樣子撕掉,以告知買家這個已經賣完了。
如今,在集鎮上,使用亮子這樣懷舊的方式來賣窗花的已經不多了,大多以地攤代之。但是,進入臘月,與平時禮品剪紙在蔚縣盛行相比,窗花已經在市場上占據了絕對的優勢。蔚縣的許多老鄉都在這個時候選上最美的窗花帶回家,裝扮新年,而外地的窗花販子,也到蔚縣大批的購進窗花,再到各地出售。
河北各地春節習俗??衡水
在衡水的民俗中,有些人家一進臘月便開始置辦年貨,準備過年。隨著春節的日漸臨近,“年味”也越來越濃,到了臘月二十三,年節的序幕就揭開了,這一天要“過小年”,家家戶戶要在晚間送灶---把貼了一年的灶王神式蟻呂瓷盞簦然后再請一張新的灶王神使┏夕接灶王時貼用。
按照衡水民間舊俗,臘月二十四要掃房子,寓意掃去一年的塵穢,干干凈凈迎接新年的到來。家家戶戶把里里外外打掃一番,把習以為常的家居擺設換換位置,動動地方。室內合適的位置上貼上五顏六色的年畫,大門上貼門神神像、春聯,影壁墻上貼上福字。
過年的時候,人們把早已買來的神誓昊在各自的位置上張貼妥當,下面秉燭焚香。人們在屋內對畫著三代宗親的祖宗圖像叩頭禮拜,以示不忘記祖先的養育,愿祖先佑護后人興旺長遠。人們在院子里對畫著天地全神的圖像焚香致禮,希冀在來年生活富裕平平安安。
河北各地春節習俗??邯鄲
古趙京都邯鄲,在除夕歡慶活動中,流傳著一種奇異的風俗扔愁帽。
扔愁帽,都在除夕夜深人靜之時進行。各家和戶的大人、孩子,臨睡前,都把頭上戴過的舊帽子或舊頭巾,悄悄扔到大街上。第二天,打掃街道時,再把它們清掃到墻旮旯里,到下月十五夜晚烤“怕靈火”時燒掉。老人說,這樣做,可以扔掉一年的舊愁,迎來一年的新喜。
相傳,這一習俗,起自戰國末年。秦始皇打敗齊、楚等國,派大將章邯出兵趙國。趙國軍民堅守陣地,英勇抵抗,給秦軍以重大創傷。秦將章邯大怒,攻破趙國都城邯鄲后,對這一地方,人不分老幼婦孺,房不分官商民賈,大肆燒殺擄掠。趙國人為了逃避秦軍的殺戮,上人摘掉士巾,商人扔掉商帽,背井離鄉,四出逃亡。
秦始皇統一天下后,規定了統一的士服士帽、商服商帽,趙國人不忘亡國的奇恥大辱,每當夜深人靜,就紛紛把秦王規定的士服士帽、商服商帽扔到大街上去。但是,那時的邯鄲已在秦的統治之下,很多人又因此橫遭殺戮。從此,趙國人對秦王更加怨恨。他們為了避免無辜的死亡,就在每年除夕之夜,以新換舊為名,把頭上的帽子偷偷扔到大街上,說是驅趕一年的晦氣,扔舊愁、迎新喜。官府也就無可奈何了。
久習成俗后來,秦國雖已滅亡,邯鄲人并沒改變習慣,把它作為一種地方風俗,稱之為“扔愁帽”,流傳至今。不過,今人扔帽,已沒有當年的憂愁,而是把它當作一件應景的樂事了
蘇州過年有什么風俗傳統活
時間:2024-03-02 03:0:31常州過年有什么風俗傳統活
時間:2024-03-02 03:0:03徐州過年有什么風俗傳統活
時間:2024-03-02 03:0:14無錫過年有什么風俗傳統活
時間:2024-03-02 03:0: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