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三,興起民間游藝活動,龍巖城鄉表演采茶燈、舞獅。客家盛行舞獅、船燈、龍燈、鼓吹、鬧鑼鼓和民間藝人的“打新年鼓”。家家戶戶、機關單位以鞭炮相迎,觀賞表演,再以紅包、鞭炮歡送。這一天,客家人將過年敬神敬祖宗的“歲飯”煮吃掉。是日又稱“送窮日”,即把家里垃圾看成“窮鬼”清掃出門。家人不愿出門,也不歡迎賓客。
初五,龍巖、漳平稱“初五隔開”,客家稱“開小正”。開始“祈神”,祈求全年平安發達,燒去懸掛在大門的簾紙,上杭城廂從初五至初十,擇日全家團聚飲宴,各食一盤紅蛋,以吉利話互勉。是日,可以挑尿捅,做小農活。有些地方開始傳統的迎神活動。連城流傳民諺有“初一祖、初二郎、初三初四野婿郎(指初三初四拜年遲了),初五初六,有酒無肉(指為時更遲)”之說。事實上人們游樂時間常常至正月中旬。客家俗語云:“有吃無吃,聊(玩)到正月二十”。
客家美食迎游客,客家米酒醉游人
客家人熱情好客,在春節招待客人當然少不了美食與美酒。在客家“過大年”的游客朋友們將一飽口福,品嘗各種客家菜肴與客家小吃,如連城的“涮九品”、“白鶩鴨湯”,長汀的“燒大塊“、“河田白斬雞”,永定牛系列等等。客家米酒醇厚為底,清香撲鼻,甜膩入口,讓人心醉肚明,在此過春節的朋友,不妨像客家人一樣,喝喝米酒,行酒令猜酒拳,把一年的辛勞忘得干干凈凈。
莆田春節習俗
“做大歲”和“白額春聯”福建莆田特有的過新年風俗
莆田市轄的莆田和仙游兩縣,在宋、元、明、清四個朝代,都同屬于興化這一軍、路、府,因此習慣上只稱興化。興化人家俗例,從農歷新年正月初一早開始,親友登門互相拜望,叫做"拜年",說些吉利話兒,這種習俗全中國都一樣。但在興化,至今還沿襲"做大歲"、貼"白額春聯"的習俗——
"做大歲"
明嘉靖41年11月間,倭寇進犯興化,殺戮掠奪,至次年正月底始退,城中尸骸遍地,慘不忍睹。
農歷二月初二日,出外避難的人陸續回來,悲喜交集,既為幸存者慶幸,又為死者悲傷。此時親友之間急先互相探望,然后擦干眼淚,重過春節,補做大歲,慶賀光復。
因家家都沒過大年節,便決定在初四夜補過。以后為了紀念那段慘痛的歷史,民間相約以除夕為小年夜,正月初四為"大年夜",亦稱"做大歲"(仙游則是在初五"做大歲")。并以正月初二為"探亡日",這一天互不登門,以示對死難親人的哀悼。
后來因感到春節期間互不登門,終究不便,就變通為初一日如已到親友家拜年過,初二日就不必忌諱了。
"白額春聯"
全國各地春聯均為一色滿紅,唯獨興化春聯有一段兩寸長的白色聯頭,紅白相間,格外醒目。
相傳清兵入關后,實行高壓政策,濫殺無辜,不少人家因辦喪事貼了白聯。時值春節,清廷又強令家家戶戶貼紅聯,以飾"國泰民安"。有人在貼紅聯時,有意讓門上的白聯露出一小截,以示心有余哀。各家起而效之,遂成"白額春聯"習俗,流傳至今。
蘇州過年有什么風俗傳統活
時間:2024-03-02 03:0:31常州過年有什么風俗傳統活
時間:2024-03-02 03:0:03徐州過年有什么風俗傳統活
時間:2024-03-02 03:0:14無錫過年有什么風俗傳統活
時間:2024-03-02 03:0: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