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目標任務和重點工作
是全面深化改革的關鍵之年、全面推進依法治國的開局之年,也是完成“十二五”規劃、研究制定“十三五”規劃的重要節點。做好今年工作,必須深刻認識和全面把握新常態下速度變化、結構優化、動力轉換的本質特征,突出制度供給,強化創新驅動,堅持以更高質量、更好效益、更穩發展適應速度變化,以“五水共治”、“三改一拆”、“四換三名”組合拳推進結構優化,以改革開放、科技創新加快動力轉換,著力打造更有效率的政務生態系統、更有活力的創業創新生態系統、更有魅力的自然生態系統、更加和諧的社會生態系統,促進我省經濟平穩健康發展和社會和諧穩定。
今年工作的總體要求是,,認真貫徹落實黨的十八大和十八屆三中、四中全會精神,深入學系列重要講話精神,全面落實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決策部署,堅持以“八八戰略”為總綱,堅定不移以提高經濟發展質量和效益為中心,堅定不移打好轉型升級組合拳,堅定不移全面深化改革開放,堅定不移推進創新驅動,堅定不移推進城鄉區域協同發展,堅定不移保持社會和諧穩定、加強民生保障,努力促進平穩發展創新發展,確保完成“十二五”規劃目標任務,為“干好一三五、實現四翻番”奠定堅實基礎。
建議全省經濟社會發展的主要預期目標是:地區生產總值增長7.5%左右,一般公共預算收入增長7.5%左右,城鄉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長與經濟增長同步,居民消費價格指數與國家價格調控目標銜接,節能減排相關約束性指標完成或超額完成國家下達的目標任務。
重點工作是:
(一)全面深化改革開放,不斷提升發展活力。深化“四張清單一張網”改革。建立健全“四張清單”動態調整機制,重點推進權力清單“瘦身”、責任清單“強身”、政務服務網功能提升,著力提高行政效能,推動政府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深化行政審批制度改革。全面實行企業“零地”投資項目政府不再審批,全面實行企業獨立選址項目高效審批,積極探索企業非獨立選址項目市場化要素供給機制和政府不再審批辦法,建立健全以市場準入標準為基礎、以施工監管、竣工驗收、開工許可為主要內容的事中事后監管制度。深化經濟體制改革�?偨Y海寧、平湖、德清、開化、淳安等地改革試點經驗,制定綜合改革方案,全面推廣要素差別化定價制度、企業分類指導制度、“三權到人(戶)、權跟人(戶)走”制度和生態環境財政獎懲制度。積極開展國家新型城鎮化綜合改革試點。深化商事制度改革,推進區域通關一體化改革。加快投融資體制改革,推廣政府與社會資本合作模式,探索利用社會資本建設大項目的體制機制。積極推進國資國企改革,以港口、交通等投資營運平臺建設為突破口,推進國有企業、國有資產整合重組。鼓勵支持民營企業加快股份制改革、參與國有企業改革,大力發展混合所有制經濟。深化社會領域體制改革。加快教育、衛生、社會保障、文化體制改革。建立各類事業單位統一登記管理制度和年度報告公示制度。創新社會治理體制,啟動實施海鹽縣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和桐廬縣基層社會治理機制創新等改革試點。進一步擴大對外開放。統籌國際國內兩個市場、兩種資源、兩類規則,構筑開放型經濟新體系。支持企業“走出去”開展綠地投資、并購投資、證券投資、聯合投資等多種形式的對外投資,支持企業大力發展跨境電子商務,加大國際營銷體系建設力度,加強“名特優”產品出口,在全球逐步打響“浙江制造”品牌。支持企業加強先進技術、關鍵裝備、能源資源進口,加大利用外資外智力度,充分發揮企業招商引資主體作用,積極引進優質外資項目。進一步加強與港澳臺的經貿合作。辦好第三屆世界浙商大會、中東歐國家投資貿易博覽會、浙江投資貿易洽談會。切實做好我省企業和公民海外合法權益保障工作,加強和諧僑團建設。
(二)大力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不斷強化發展支撐。積極推進科技創新平臺化,有效集聚創新要素。按照注重質量、強化特色、優化布局的要求,加強杭州青山湖科技城、未來科技城、寧波新材料科技城、嘉興科技城、舟山海洋科學城建設,支持有條件的中心城市謀劃建設新的科技創新平臺。積極推進科技創新市場化,充分發揮企業創新主體作用。深化科技體制改革,建立健全主要由市場決定技術創新項目和經費分配、評價成果的機制。完善重點企業研究院扶持政策,充分發揮大企業創新骨干作用。大力發展網上技術市場,加強企業與科技、金融雙對接,充分激發中小企業特別是科技型企業創新活力。積極推進應用型技術研發機構市場化、企業化改造,推進科研院所科研儀器設備和服務向社會開放,加快建設區域創新體系。積極推進科技創新產業化,促進創業創新聯動推進、經濟科技緊密結合。鼓勵支持大眾創業、萬眾創新,進一步加強人才培養引進工作,研究制定鼓勵人才創業特別是海內外高端人才、青年人才創業的政策舉措,加快形成創新帶動創業、創業促進創新的體制機制,使浙江成為全國高端人才創業創新高地。研究制定促進科技成果轉化的政策,加強知識產權保護,支持企業開展產學研協同創新,加大新產品新技術研究開發和生產應用力度,聯動推進技術創新、管理創新、商業模式創新、風險投資機制創新,促進科技成果資本化、產業化。
(三)認真落實國家重大戰略,著力提升浙江發展在全國的戰略地位。積極參與絲綢之路經濟帶和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京津冀協同發展、長江經濟帶三大戰略的實施。大力推進寧波—舟山港一體化,積極推進全省沿海港口、義烏國際陸港的整合與建設,積極謀劃和推進港口經濟圈建設。加強江海聯運、海陸聯運體系和遠洋船隊建設,穩步推進“義新歐”中歐班列運行常態化。加強與“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的交流合作,支持杭甬溫等節點城市與沿線國家相關城市開展友好結對交流,深化務實合作。更加主動接軌上海、積極推進長三角一體化發展。突出重點區域、重點領域、重點項目,在更高層次更廣領域加強長三角區域合作交流,切實加強人才、科技、信息、金融、公共服務等領域的對接,重點做好對接上海城市軌道交通、建立江南水鄉聯動保護機制等相關工作。積極推進與周邊省市的合作交流,促進浙皖閩贛交界地區生態環境保護和文化旅游發展。進一步加大“國家戰略舉措”實施力度。聯動推進海洋經濟發展示范區與舟山群島新區建設,積極推動溫州金融綜合改革和義烏國際貿易綜合改革互促共進。加快推進舟山江海聯運服務中心、民營綠色石化基地建設,積極創建杭州國家自主創新示范區、中國(杭州)跨境電子商務綜合試驗區,積極發展民營銀行,加快設立義烏國際郵件互換局和國際郵件交換站。加快國家清潔能源示范省建設,推進能源結構優化、技術進步和體制創新。加快信息化和工業化深度融合國家示范區建設。積極參與“海峽西岸經濟區”建設。辦好第二屆世界互聯網大會。繼續做好援藏援疆援青援川等對口支援工作。
(四)大力發展高端制造業和現代服務業,加快產業轉型升級。大力發展信息、環保、健康、旅游、時尚、金融、高端裝備制造等七大產業。設立省產業轉型升級發展基金,切實抓好七大產業發展規劃的落實,各項要素重點向七大產業投資項目傾斜,加快形成以高端制造業和現代服務業為主體的產業結構。把發展以互聯網的信息經濟作為重中之重,加快培育云計算、大數據、物聯網等產業,加快發展電子商務、軟件、信息產品制造等產業。支持桐鄉創建國家互聯網創新發展試驗區。加快規劃建設一批特色小鎮。按照企業主體、資源整合、項目組合、產業融合原則,在全省建設一批聚焦七大產業、兼顧絲綢黃酒等歷史經典產業、具有獨特文化內涵和旅游功能的特色小鎮,以新理念、新機制、新載體推進產業集聚、產業創新和產業升級。積極推進各類開發區整合優化提升。實施省級產業集聚區、開發區、高新區、海關特殊監管區、工業園區優化提升計劃,進一步明確各開發區的產業定位、畝均產出標準和節能減排標準,建立健全與之相應的要素配置機制。支持寧波加快建設中意產業園、溫州加快建設中韓產業園、衢州加快建設中關村科技產業園,支持有條件的地方積極申報國家級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大力實施標準強省、質量強省、品牌強省戰略。研究制定浙江標準,積極打造“浙江制造”品牌,加快培育一批龍頭大企業、品牌企業和高新技術企業,繼續大力推進“個轉企、小升規、規改股、股上市”,加大小微企業扶持力度,積極化解企業資金鏈、擔保鏈風險,著力提高浙江經濟競爭力。深入實施“411”擴大有效投資行動計劃。切實抓好重大基礎設施項目投資,積極推進鐵路建設“八八計劃”、杭甬綜合交通樞紐、寧波—舟山港集疏運體系等國家重大工程包建設。加強重大產業項目謀劃和建設,重點抓好一批高端制造業大項目。研究制定加快技術改造的政策意見,鼓勵和支持企業開展大規模、高強度技術改造。進一步加強生態環保領域的投資,促進生態環境持續好轉。繼續加強浙商回歸和激發民資、引進外資、對接央企等工作。
(五)切實加強農業農村工作,促進城鄉統籌發展。大力發展現代農業。堅持高效生態農業發展方向,加快建設綠色農業強省。堅持農民主體,尊重經濟規律,加大政策扶持,突出綠色發展,進一步加強糧食生產功能區和現代農業園區建設。穩定糧食生產,落實新增地方糧食儲備規模,守住糧食安全紅線。優化種植業、提升畜牧業、發展現代林業、拓展遠洋漁業、修復振興浙江漁場,促進農業結構調整和發展方式轉變。實行最嚴格的耕地保護制度,禁止毀林開墾,啟動永久基本農田劃定工作。加快農業科技創新和現代種業發展,加強農田水利設施建設,推進農業機器換人,大力發展農村電子商務,積極推進生產、供銷、信用“三位一體”改革,加快培育新型農民。深入推進農村改革與發展。聯動推進農村“三權”改革和戶籍制度綜合改革,有序開展農民自愿有償退出土地承包經營權、宅基地使用權以及集體資產收益分配權等改革試點,積極推進宅基地空間置換,促進農民增收和有序轉移。加強鄉土人才隊伍建設和農民培訓,切實做好非物質文化遺產和傳統技藝保護傳承工作。深入實施“千村示范、萬村整治”工程,加強村莊規劃和農房設計,切實抓好千村“浙派民居”改造和萬村污水治理及環境整治,抓好1000個古村落和10000幢古民居保護,抓好古道、古橋、古井等古建筑和古樹名木保護,加快建設美麗鄉村。堅持以新型城市化引領帶動新農村建設。認真實施杭州、寧波、溫州和金華—義烏都市區規劃綱要,加快中心城市功能平臺建設和都市區軌道交通體系建設,積極推進中心城市與都市區內各市縣一體化發展。支持湖州、嘉興、紹興、衢州、舟山、臺州、麗水等區域中心城市加快發展,不斷提高集聚能力。加強美麗縣城建設,深化中心鎮擴權改革,推動特大縣域鎮區規劃調整。支持相鄰縣市一體化發展。大力開發地下空間,加強城市綠道網建設。積極推進住宅產業化,促進房地產業健康發展。
(六)繼續加大生態環境整治力度,加快建設美麗浙江。以治黑治臭治劣為重點,切實加強水環境治理。制定實施“消滅黑臭河和劣Ⅴ類水三年行動計劃”,加大黑河、臭河整治力度,加快污水管網建設和截污納管,全面推進污水處理廠一級A提標改造,加強重污染行業整治和畜禽養殖污染防治,穩步推進農村生活污水處理設施建設,力爭到2017年消滅黑臭河,省控監測斷面劣Ⅴ類水比重下降到5%左右。以霧霾治理為重點,切實加強大氣環境整治。制定實施“燃煤電廠‘近零排放’技術改造三年行動計劃”,力爭到2017年,全省所有燃煤電廠和熱電廠實現清潔排放。以永久基本農田保護為重點,切實加強土壤污染防治。制定實施“農業‘兩區’土壤污染防治三年行動計劃”,力爭到2017年改善提升農業“兩區”土壤質量。以深化“三改一拆”為重點,全面推進治違治堵治亂等各項工作。制定實施“創無違建縣三年行動計劃”,力爭到2017年有30%的縣(市、區)建成無違建縣。深入實施交通擁堵治理工程,堅持公交優先,以“智慧交通”為抓手,進一步緩解城市交通擁堵。深入開展“四邊三化”行動。積極推進垃圾分類處理。切實加強生態文明制度建設。完善生態補償機制,在重點生態功能區實施生態環境財政獎懲制度,省級以上生態公益林最低補償標準提高到每畝30元。完善山海協作機制,突出生態綠色導向,鼓勵和支持衢州、麗水等浙西南山區走生態富民之路。創新節能減排機制,完善區域性環境治理聯防聯控機制,在全省各縣市實施主要污染物排放財政收費制度,促進能源資源節約和環境保護。
(七)積極推進社會事業發展和社會治理創新,切實增進民生福祉。加快教育改革發展。高標準推進義務教育均衡化,大力實施第二輪學前教育行動計劃,加大標準化中小學校建設力度,辦好特殊教育。高質量推進高等教育大眾化、普及化,認真組織高考招生制度改革試點,加快重點高校建設和重點學科專業建設。建成浙江音樂學院。高起點推進職業教育社會化,鼓勵和支持大企業大集團參與職業院校改革發展,推進職業教育產教融合、校企合作。高水平推進終身教育網絡化,建立健全以社區為基礎、以互聯網為載體的終身教育體系。加強就業創業和居民增收工作。完善促進就業、鼓勵創業、自主擇業的體制機制,重點做好高校畢業生和失業人員的就業服務工作。建立健全行業平均工資信息發布制度、企業工資集體協商制度和最低工資標準調整機制,促進職工工資穩步增長。適時提高企業退休人員基本養老金待遇標準。研究制定以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為基礎的新型扶貧機制。進一步加強社會保障。實施全民參保登記,加快社會保險制度城鄉統籌,實施機關事業單位養老保險制度改革,積極推進社會保障從制度全覆蓋提升到人的全覆蓋。加快養老服務體系建設,重點發展社區居家養老服務。創新住房保障機制,支持各地把部分存量房轉為公租房。加快醫療衛生事業改革發展。加強區域公共衛生服務資源整合,建立優質醫療資源下沉長效機制,提升基層醫療服務能力,完善合理分級診療模式,鼓勵社會辦醫。積極發展中醫藥事業。深入開展愛國衛生運動。選擇若干縣市,開展做強做優公益性醫院、放開放活營利性醫院改革試點。加快文化事業和文化產業改革發展。大力培育和踐行,弘揚“務實、守信、崇學、向善”的浙江人共同價值觀。加強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深入推進文化惠民工程,促進基本公共文化服務標準化、均等化。全面推進國有經營性文化單位股份制改造,大力發展民營文化企業,促進文化產業加快發展。積極推進全民健身,做好奧運會備戰工作,加快發展體育產業。加強廣電、新聞出版工作。推動文藝事業繁榮發展。加強人口計生、老齡、婦女兒童、殘疾人、慈善、民族宗教等工作。大力推進社會治理創新。深入開展法治宣傳教育,加強普法工作,加快社會信用體系建設。健全調解、仲裁、行政裁決、行政復議、訴訟等有機銜接、相互協調的多元化糾紛解決機制,完善人民調解、行政調解、司法調解聯動工作體系,加強公共法律服務體系建設。積極引導社會組織健康有序發展,充分發揮基層自治組織的功能和作用,推進基層治理法治化。加強食品藥品和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管,加強重大活動、節假日、人員密集場所等公共安全管理,創新安全生產管理體制,有效防范較大事故,堅決遏制重特大事故發生。健全防災減災救災體系,探索建立巨災保險制度。完善立體化社會治安防控體系,加強網絡監管,依法嚴厲打擊暴力恐怖活動、宗教極端違法犯罪、涉及民生犯罪、涉黑涉拐涉槍和“黃賭毒”等違法犯罪活動,保障人民生命財產安全。支持駐浙部隊和武警部隊建設,做好國防建設、國防教育、國防動員、人民防空和雙擁優撫安置等工作,大力推進軍民融合發展。
會計專業本人工作志愿怎么
時間:2024-02-09 09:0:30最新事業單位工作人
時間:2023-09-19 00:0:34黨員個人相互批評意
時間:2023-09-21 11:0:03最新總工會換屆工作
時間:2023-09-18 11: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