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不久,中國紅會“試水”改革。最終,公眾最期待的“去行政化”遭遇巨大阻力,推不下去,到底如何改革?據說相關部門還要繼續“研究”。
更有甚者,一些事業單位甚至“突擊增編、囤編制”。這些跡象表明,社會觀念中的“編制崇拜”一時還難以消除。
有材料這樣描述一些單位的“福利誘惑”:從機關食堂既豐盛又有營養的“免費午餐”,到央企的福利分房,到電力部門的抄表工年薪十萬,到鐵路職工坐火車從西安到深圳只需2元;從過年過節的購物卡,到每年獲政府財政補貼數千萬元的機關幼兒園……
而這些福利待遇,不在體制內的人,是享受不到的,體制外的人只能望洋興嘆。
【風險分布】 并不存在完美的職業
很多人對自己現狀的抱怨是否來自對其他行業的期盼過高?產生倦怠情緒的職場人,如果能跳出自我,看到其他行當的艱辛,消極情緒會因“比上不足比下有余”得到有效緩解。
改革開放前,在具有高度計劃性的經濟體制下,人們并不存在擇業問題。而隨著市場導向的就業方式來臨,在就業機構選擇上,單位意識和“皇糧”意識曾很大程度地被淡化。
但如今,隨著就業壓力增大、資源向個別行業集中,人們的擇業心理時常向某些傳統取向回潮。
近日,敦煌網CEO王樹彤在談到年輕人追求安全感問題時,稱曾發過一條微博:“年輕人不要試圖追求安全感,周遭的環境從來都不會有絕對的安全感,如果你覺得安全了,很有可能開始暗藏危機。”與之觀點相同,有智者給大多數基層公務員的職業生涯算過一筆賬:中國公務員,起步22歲+試用1年+科員3年+副科3年+正科7年+正處11年=47歲,大多一輩子只能到正科。假如在衙門里呆幾十年,才混到正科級,碰到精兵簡政的風潮,你可怎么辦?
這其中道出的其實也是行行有風險的道理,并不存在完美的職業。
由此不難想到,很多人對自己現狀的抱怨是否來自對其他行業的期盼過高?
大部分初涉職場的人,滿懷向往投入現實時,往往會發現沒想的那么簡單。比如很多愛游戲的人羨慕游戲測試員,但入職后才發現這個工作卻苦到家了。比如,和其他工作比,測試枯燥且薪水低,經常加班有時到凌晨三四點,身心俱疲等。
的確,又有哪個工作那么完美呢?網上曾流行過一組“不要再抱怨你的工作了”的圖帖,曝出了幾組世界各地形形色色的工作鏡頭——有的人踏著搖搖欲墜的梯子,爬上電線桿修理電線;有的人上半個身子鉆進水里,去疏通堵塞的下水道; 有個獸醫裹著雨披,大半個身子鉆到大象肚子里……
看到這些圖片后,有不少網友才感嘆“好好珍惜已經擁有的吧!行行都不容易啊!”
【幸福之問】以“比上不足比下有余”緩解焦慮?
有評論認為,將職業分成三六九等,并因此用來左右自己的擇業選項,表面上是求平等,求尊嚴,其實只會形成更大的不公平,并導致社會資源的浪費與秩序的失范,不僅影響社會穩定,也會影響個體的內心和諧與幸福。
中國有句俗語:“樹挪死,人挪活。”意思很明白,個人履歷上的豐富經歷能體現更多自我價值、自我提升。但在現實中“人挪死”也不是不存在。
上個月,有媒體對部分公務員調查顯示,38.53%受訪者認為“現實與預期相差太遠”。《瀟湘晨報》的調查顯示:全國公務員考試,最熱崗位國家統計局重慶調查總隊合川調查隊業務科室科員比例達9567:1。一邊是國考“千軍萬馬過獨木橋”,另一邊是部分公務員選擇辭職下海創業,其中的糾結超出很多人的想象。
可見,單純在體制的根源上追究是不合理的。
2月25日的《藝術人生》現場,主持人朱軍拋出了一個問題,針對目前即將走上崗位的大學畢業生,當理想與現實規則發生沖突怎么辦呢?
作為過來人,于丹結合親身經歷給出了一個答案。
于丹24歲直接讀完研究生后,被分配到一個鄉村的小印刷廠,在那工作的一年半時間里,學的東西派不上用場,根本不知道自己下一步會怎樣,心情非常沮喪。
有一天,于丹聽到車間主任在電話里說:“不接不接,這個活兒給幾倍的錢都不能接!”
一問,原來對方想印一本醫學古文(甲骨文)的書,可以給高于正常幾倍的報酬,但車間的人哪里認識甲骨文?
于丹就說,你給我看看吧。當時就和車間另外兩個北大古文畢業的男孩子,把這本書包下來了。
當任務完成后,他們三個的地位就徹底改變,那些樸實的工人大[微博]哥們自動給他們的自行車打氣,大姐們就給他們做各種好吃的,或是為他們拆洗棉被。
于丹生活上從此就和工人們完全融合到一起了。
據說,目前很多職場人士對自己的工作都不滿意,因此很多人的跳槽頻率很高,其實這都是由過于理想化的“職業理想”造成的。
法國啟蒙哲學家盧梭曾對物欲太盛的人作過評價:“十歲時被點心、二十歲被戀人、三十歲被快樂、四十歲被野心、五十歲被貪婪所俘虜。人到什么時候才能只追求睿智呢?”
有專家就指出,如果能跳出自我,看到其他行當的艱辛,消極情緒會因“比上不足比下有余”得到有效緩解。當然,話又說回來,一個正常而健康的社會,應當是職業無貴賤。
有評論認為,將職業分成三六九等,并因此用來左右自己的擇業選項,表面上是求平等,求尊嚴,其實只會形成更大的不公平,并導致社會資源的浪費與秩序的失范,不僅影響社會穩定,也會影響個體的內心和諧與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