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底 高校公布招生簡章
↓
4月 考生網上報名
↓
5月底前 考生綜合素質評價材料報送
↓
6月7日-10日 全國高考
↓
6月25日 各省(區、市)提供高考成績
↓
6月26前 高校確定入圍學校考核資格名單
↓
7月4日前 高校組織校測考核
強基計劃主要選拔培養有志于服務國家重大戰略需求且綜合素質優秀或基礎學科拔尖的學生。聚焦高端芯片與軟件、智能科技、新材料、先進制造和國家安全等關鍵領域以及國家人才緊缺的人文社會科學領域,由有關高校結合自身辦學特色,合理安排招生專業。要突出基礎學科的支撐引領作用,重點在數學、物理、化學、生物及歷史、哲學、古文字學等相關專業招生。建立學科專業的動態調整機制,根據新形勢要求和招生情況,適時調整強基計劃招生專業。
強基計劃突出高考成績的重要性
強基計劃與自主招生另一個顯著的區別,強基計劃規定考生的高考成績不得低于85%,而自主招生不少高校的錄取分數線是可以降低到一本線,要知道不少高校的正常錄取分數線都要超過一本線至少100分以上。以2019年高考為例,全國1031萬人高考,1分就可能差一操場的人,通過學校的自主招生考試,就可以跨越100以上的差距,所以在自主招生這條路上,難免出現這樣或那樣的問題,最讓人擔憂的就是教育公平。所以當強基計劃出臺之后,公眾首先想到的教育公平,強調高考分數的重要性,讓競賽生不再有特別的優勢,各高校也少了自主把控的空間,相應地自主招生過程中的各種亂象也可以有效避免。這確實是強基計劃帶來的直觀改變。
強基計劃更注重基礎學科人才的培養
但是強基計劃的定位在教育部文件第二條就說得非常清楚:強基計劃主要選拔培養有志于服務國家重大戰略需求且綜合素質優秀或基礎學科拔尖的學生。聚焦高端芯片與軟件、智能科技、新材料、先進制造和國家安全等關鍵領域以及國家人才緊缺的人文社會科學領域。
也就是說不管是考生還是高校,都是要為這一戰略目標服務。在人才的培養上,教育部已經明確規定:配備一流的學習條件,創造一流的學術環境與氛圍,實行小班制,導師制,暢通成長發展通道,探索建立本-碩-博銜接的培養模式等。強基計劃不僅僅是要解決人才選拔的問題,重點是要解決人才培養和出路問題。而他們的出路不僅僅限于就業,而在于服務于國家重大戰略需求。
強基計劃是一個雙向選擇
強基計劃實際上也是一個雙向選擇,高校可以結合自身特對人才進行選拔,考生也可以結合未來發展方向進行綜合考慮。雖然目前還沒有具體的報考條件出臺,但是可以預見,95%以上的考生與強基計劃無緣。首先入選的高校均為雙一流建設A類高校,錄取分數本就不低,按照往年985高校錄取比例,部分省份錄取比例甚至不足1%,也就是說強基計劃的門檻本身就很高;其次,強基計劃招生僅限于數理化、歷史哲學及古文字等被公眾視為冷門的專業,學習難度較高,同時就業前景也不被看好,所以即便是高分考生,是否會選擇報考也會是一個疑問;第三,從強基計劃的培養方式來看,絕大部分學生未來要走的路就是科研之路,同樣以就業為最終目的的考生很難選擇這條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