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高考志愿沖穩保設置:第一沖,考生在同一志愿組的前面志愿可以填報往年錄取最低分稍高于自己高考成績,自己又向往的高校;第二穩,一般指考生的中間志愿可以填報往年錄取最低分與自己高考成績基本一致的高校。
平行志愿能增加機會,并不等于沒有風險,院校志愿之間照樣搭配要得當,形成合理的梯度。建議考生在填報時,按照“沖穩保”三個層次的思路填報。
第一層次為“沖”,一般指考生在同一志愿組的前面志愿可以填報往年錄取最低分(或最低排位)稍高于自己高考成績,自己又向往的高校;
第二層次為“穩”,一般指考生的中間志愿可以填報往年錄取最低分(或最低排位)與自己高考成績基本一致的高校;
第三層次為“保”,一般指考生后面志愿要填報往年錄取最低分(或最低排位)比自己成績稍低的高校。
因此,考生在填報同一院校志愿組時,可根據自己的高考成績和排位,將A、B、C志愿作為第一層次,適當“沖一沖”,填報自己比較心儀、向往的院校;D、E志愿作為第二層次,要相對“穩一穩”,填報與自己成績相當,錄取機會較大的高校;F、G志愿則作為第三層次,應該“保一保”,以能確保本批次能錄取為出發點,填報往年報考人數較少,計劃較多的高校。同時,根據往年的實際情況,部分高校也會錄取到第二志愿組的考生,因此,建議考生也要填好第二志愿組的院校志愿。
“沖”是有一定難度,使勁跳一跳才可能夠得著的志愿;“穩”可以理解成與自己位次相當或者略微低一分兩分的位置;“保”可以解讀成保險、保底,一般是比自己分數少幾分的位次。96個志愿中“沖穩保”比例的設置,與考生成績、考生和家長對風險的承受能力有關。
“膽大心細”且抗挫折能力較強的考生和家長可以選擇較多的沖志愿,但是為了避免滑檔、退檔等現象發生,沖的占比最多3到4成左右。有些專家曾做過問卷統計,8成左右的考生被錄取的志愿在96個志愿的前30%左右,幾乎所有的考生在前80%左右的志愿就被錄取了。
當然,穩的志愿個數也可以取3到4成左右;如果考生和家長都不喜歡冒險,則可以少選點沖的比例,建議1到2成,穩的比例可以占5到6成,留下的保底就夠了。一般情況下,建議“沖穩保”的比例設置為3:4:3,將志愿拉開一定的梯度,盡量保證能被理想的志愿錄取。
1、專業+院校模式(浙江、遼寧、山東、河北、重慶)
這個模式下不存在被調劑的風險,直接將檔案投檔到某院校的某專業。不存在調劑的風險,所以可以將“沖”作為主基調。
愛冒險的考生可以將“沖穩保”志愿數量的比例調至7:2:1,比如河北可填報96個志愿,此類考生可以填67個沖的志愿,19個穩的志愿,10個保的志愿。較保守的考生可以按照3:3:3的比例來設置“沖穩保”的志愿數量。
2、院校+專業組模式(北京、天津、上海、江蘇、海南等省份)
這種模式是新高考模式下的一種志愿填報方式,縮小了投檔的范圍,將原來的院校投檔改為了專業組投檔,調劑也只是在選擇的專業組內調劑,使得考生對專業選擇的滿意度增加了。
該模式存在調劑的風險,建議“沖穩保”的志愿數量比例為3:3:3,或者保守的學生可采取2:4:5或者1:3:5,不要太過于冒進,主要是找到合適的專業和院校。
3、院校+專業模式
這種模式是老高考的志愿填報方式,考生將檔案投檔到院校,存在院校調劑,分數不夠的情況下,很容易被調劑到院校的冷門專業。
因為存在院校內調劑,建議考生將“沖穩保”的志愿數量比例設置為3:3:3以下,最好是2:4:5或者1:3:5,穩妥一點,找到合適的專業和院校才是最為關鍵的。
高考沖穩保是一種志愿填報的策略,合理安排可增加被心儀學校錄取的概率。不同志愿填報模式對應著不同的沖穩保比例的安排,一定要把握好沖穩保的志愿梯度。在志愿填報過程中,要根據自己的實際情況來合理劃分梯度,既要有進取心,也要保持穩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