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高考志愿城市和學校專業怎么選暫未公布,以下是小編整理的2021年高考志愿城市和學校專業怎么選,僅供參考。
高考志愿填報,要重視三個方面的問題:一是大學,二是專業,三是城市。
在志愿填報表格中,我們能夠很直觀的看到學校和專業。但是,對于城市這個因素,許多家長在志愿填報的時候,可能沒有過多的考慮。
根據教育部公布的高校所在地信息,目前全國本科高校分布在266所城市當中。每一個城市都有其特點。那么,我們在志愿填報時,如何確定城市呢?
我們認為,選擇大學所在的城市可以從三個方面進行考察:
第一,城市的政治地位和經濟發展狀況。
一座城市,其承擔著許多的職能,表現在政治方面、經濟方面、交通方面、軍事方面等。同時,一個城市的發展經濟發展水平對學生未來的發展和就業影響也非常大。
因而,我們考察一座城市時,可以從政治、經濟、交通等多方面進行綜合的考量。同時,也可以對城市進行不同層次的劃分,然后進行選擇。
在城市級別上,我們可以重點考察直轄市和省會城市。在經濟方面,我們可以考察經濟30強城市、一線城市、省會城市、副省級城市等。
第二,要考察城市的文化環境和高校數量。
一個城市有深厚的文化積潤、悠久的歷史傳統,那么這個城市的教育水平也能夠達到相當高的層次。同樣,我們還可以考察這所城市所擁有的高校數量。
在教育共享化的今天,越來越多的同城高校開始學分互認,課程共享,師資兼用。在擁有眾多大學的城市就讀,就可以享受這方面的便利,而且能夠結識更多的同學和老師,旁聽更多的課程,開闊眼界,拓展視野。
第三,考察一所城市的發展特點,產業重心。
報考大學不是目的,走上職場才是讀大學的終極目標。一個城市的定位、建設方向和民展特點,要和一個學生的學習、發展、性格等方面有更多的契合之處。
城市的產業重心,有考生學習相關相近的領域,就能夠更多的適合于考生的成長。考生在這樣一個城市的生活就會感覺很舒適,學習就會感覺很快樂,發展機會就會很多。
統計發現,大多數學生選擇就業的去向,占首位的就是就讀大學的所在的城市。因而,選報志愿時就要考慮所在城市是否有與所報專業相應的產業和發展機會。
比如深圳有電子信息產業集群,武漢有芯屏端網產業集群、合肥有智能語音產業集群、西安的航空產業集群、上海有生物醫藥產業集群、長沙的工程機械產業集群。到這些城市學習這些專業,未來的發展空間會更大,專業對口度會更好。
知名高考志愿填報專家張雪峰老師,就非常推崇在志愿填報時,要將城市的選擇,作為志愿填報的首要因素。我們認為,志愿填報中城市的因素占比非常大,要與專業、學校這個兩方面的因素結合,三者綜合考慮。從而規劃出適合考生的高考志愿填報方案。
這又是一個家長和考生都關心的問題,分數就這么多,剛好夠一個好點的大學,擔心錄不了好專業;報一個差點的學校又有點不甘心。
這是一個比較難以調和的矛盾,好學校的一般專業和一般學校的強勢專業,哪個選項都有優勢也有劣勢,具體怎樣選?我認為有一個原則可以利益最大化,那就是:一本選學校,二本選專業。
第一,一本院校主要有39所985高校,117所211院校以及地方建設的重點本科院校。總體來看,第一批次院校的辦學層次、辦學質量和辦學經費相差極大。如985高校和普通一本高校無論從哪方面講都不可同日而語,如果能夠進入一所更好的大學,可能意味著有機會獲得更多教育資源。
第二,一本院校大部分實行通識教育。通識教育的基本特點是淡化專業界限、擴寬專業面。這些學校的辦學目標是培養學術人才,是以培養學生基礎能力為導向,更關注學生基本能力和素質以及核心競爭力的培養。
第三,大多數名校制定了許多配套政策,能給學生更多的發展空間。如轉專業政策,有的學校會有30%的指標,允許學生在大學一年級末換專業,甚至從文科專業可以換到理科專業。
第四,許多名校設置了跨校選課。即在A學校讀書,可以跨校選B學校的專業課程,通過B學校的專業課程學習,積累一定的學分,可以獲得B學校的相關專業或課程證書,甚至學位證書。甚至還可以在線學習與這個學校有合作的國外大學的課程。
以上優勢是普通一本學校不具有的。
而二本學校數量雖然很多,除了特別突出的幾所,整體水平差別并不是很大,最少沒有一本學校差別這么大。
二本學校大多數是地方性高校,2015年由由教育部、國家發改委、財政部印發的《關于引導部分地方普通本科高校向應用型轉變的指導意見》,建議地方性的本科院校應該由教學并重型大學向應用型大學轉變,培養應用型人才,這已經是諸多地方性高校今后發展的一個整體趨勢。
既然是應用型高校,肯定會以就業為導向,加強職業教育,培養職業技術人才、應用技術人才,所以專業選擇就尤為重要,考生在填報志愿時,應該特別關注就業前景好的專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