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州大學不是985大學,也不是211大學,該校是以國家重要中心城市“廣州”命名的綜合性大學,是廣東省高水平大學重點學科建設高校,廣州市高水平大學建設高校。
廣東211大學名單(4所)
序號 | 學校名稱 |
1 | 中山大學 |
2 | 華南理工大學 |
3 | 暨南大學 |
4 | 華南師范大學 |
廣東985大學名單(2所)
序號 | 學校名稱 |
1 | 中山大學 |
2 | 華南理工大學 |
城市與大學共生共榮,大學延續城市文脈。廣州大學是以國家重要中心城市“廣州”命名的綜合性大學,于2000年合并組建,有著90多年的辦學傳統。學校緊緊抓住國家推進“雙一流”建設,以及廣東省和廣州市高水平大學建設機遇,堅持面向國際學術前沿、面向國家重大戰略需求、面向國家和區域經濟社會需求,主動對接廣州和粵港澳大灣區建設、創新和開放,按照內涵建設、創新引領、特色發展、開放辦學的發展理念,銳意改革,開拓進取,是廣東省高水平大學重點學科建設高校,廣州市高水平大學建設高校。
學�,F有大學城、桂花崗兩個校區,在校全日制本科生29788人,碩士和博士研究生4990人。學校學科門類齊全、綜合性強,設有26個學院,涵蓋哲學、經濟學、法學、教育學、文學、歷史學、理學、工學、管理學、藝術學等十大學科門類�,F有8個一級學科博士授權點和博士專業學位授權點,4個博士后科研流動站;31個一級學科碩士授權點,19個碩士專業學位授權點。本科招生專業65個。學校不斷優化學科結構,服務區域創新驅動發展特色更加鮮明,逐步構建起文理工相互支撐、交叉融合、協同發展的學科體系,形成由四個省“沖一流”重點建設學科、14個省級重點學科和16個市級重點學科和重點扶持學科構成的重點建設學科體系。聚焦“新工科、新師范、新文科”建設,按照學科交叉融合思路布局了5個理工科和2個人文社科學科發展平臺。初步形成了以土木工程、網絡空間先進技術、環境工程、智能制造等為代表,服務廣州和粵港澳大灣區的學科領域。工程學和計算機科學進入ESI全球前1%。在《軟科中國最好學科》榜單中,網絡空間安全列全國第4位,統計學列全國第7位。
學校堅持立德樹人根本任務,堅持本科人才培養中心地位,以“德才兼備、家國情懷、視野開闊,愛體育、懂藝術,能力發展性強”為人才培養目標,致力于培養具有“廣大底色”的創新型人才。學�,F有5個國家級特色專業,1個國家級專業綜合改革試點專業,1個國家級人才培養模式創新實驗區,1個國家級大學生實踐教學基地,11門國家級精品課程和國家級精品開放課程,1個國家級教學團隊,39個省級教學團隊,國家級教學名師1人,省級教學名師9人,4項國家級教學成果獎,39項省級教學成果獎。廣大金課體系建設成效顯現,現有國家級精品在線開放課程3門,60門省級精品課程、精品資源共享課、在線開放課程,與世界高水平大學課程互聯、學分互認的課程增加到200門。拔尖人才培養新模式基本建立,共組建33個拔尖創新人才實驗班。畢業生就業質量穩步提升,近3年平均初次就業率為90.92%,用人單位總體滿意度達98.7%。堅持把創新創業教育融入人才培養全過程,學生在“互聯網+”“挑戰杯”“創青春”等國家創新創業競賽成績位居廣東高校乃至全國同類高校前列�!叭齽摖I”眾創空間獲批國家級眾創空間。
學校堅持人才強校,引進和培育并舉,擁有一支結構合理、學術精湛、充滿活力的高素質師資隊伍。學校現有在編教職工2856人,副高以上職稱者1195人;教學科研人員1951人,其中博士1326人,占67.97%�,F有中國科學院院士2名,中國工程院院士2名,國際歐亞科學院院士1名,教育部“”獎勵計劃特聘教授和青年長江4人,國家自然科學基金杰出青年科學基金和優秀青年科學基金獲得者13人,入選國家百千萬人才工程11人,“國家有突出貢獻中青年專家”稱號11人,國家級“”教學名師1人、領軍人才4人,享受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專家36人,教育部新世紀優秀人才16人。
學校承擔重大重點科研任務能力不斷提升,科研創新和服務地方發展能力不斷增強。現擁有國家級科研平臺(含培育基地)3個,省部級科研平臺51個。對接廣州市高新技術產業布局,組建了網絡空間先進技術研究、智能制造工程研究、計算科技研究、大灣區環境研究等15個科研團隊。2018、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排名列全國第73、78位,國家社科基金項目數全國排名從2015年的全國第66位上升到的全國第28位,2017-連續獲主持國家重點研發專項3項,獲省重點研發專項3項和珠江創新團隊1項。2016年以來,共申請國際、國內專利2396項,授權專利1064項,連續榮獲廣州市專利大戶榮譽稱號。論文質量穩步提升,學校1-11月SCIE/SSCI、CSSCI發文量近2000篇;ESI高被引論文總量為142篇。發表在《Science》、《Nature》等期刊上的論文數不斷增加。近五年以來,學校獲得獲國家、�。ú浚┘�、科技和社科獎勵90項。學校不斷深化與粵港澳大灣區內的高校、企業間的交流與合作,建立產學研深度融合的技術創新和風投資本對接體系,促進“雙創”科技成果在大灣區的轉化落地,推動區域經濟社會的可持續發展。2016年以來,學校與地方政府和企事業單位簽署產學研合作協議154項,新增產學研合作平臺28個,加入產學研協同合作聯盟22個,共建研發中心50多個、實習基地300多個,社會服務項目經費總計8.91億元。與廣州無線電集團、廣東省絲綢紡織集團、廣州智能裝備產業集團有限公司、中國機械工業集團、騰訊科技、華為、360企業安全集團、廣州越秀集團等71家企業單位新建合作關系。土木工程、防災減災、聲像燈光等一批重要成果在廣州塔、港珠澳大橋等國內重大工程中得到充分應用。咨政建言作用日益凸顯,一批研究報告得到省市及以上領導的肯定性批示,累計制定30余分國家、省及行業標準。
高考志愿第二志愿怎
時間:2024-07-01 16:0:27高考志愿第二志愿怎
時間:2024-07-01 16:0:06高考志愿第二志愿怎么錄取
時間:2024-07-01 15:0:34高考填志愿待錄取一
時間:2024-07-01 15:0:35